一种不费力的旅行方式,在家就能快乐无边

今天五一假期,看着外面浩浩荡荡的出行大军,我心如止水。

每天起床淡定地泡上一杯茶,翻开书页。书是一张免费的车票,可以带我去世界各个角落。这,就是我这样不爱在节假日凑热闹的人度过小长假的方式。

我觉得看书是一种更开放的旅行方式,借用作者的视角来审视一座城市、一段历史,其中有很多体悟往往是我们去的时候会忽略掉的。我看了《鱼翅与花椒》才悟到川菜之所以能走遍中国,是因为它的做法轻食材、重调味。

对中国菜高度热爱的作者扶霞其实是个英国人,带着歪果仁视角的她往往能看到一些我们容易忽视的细节:胡椒、胡萝卜的「胡」代表他们是西域胡人带来的物种;日料中的「割烹」其实起源于古代中国;孔子曾说过「割不正不食」,刀工自古就是一道菜在美学维度的评判标准。

在扶霞面前,仿佛我才是那个对中华美食一无所知的局外人。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下次去川渝旅行,那些想浑水摸鱼的厨师可都逃不过我的法眼了。

现在的旅行攻略总爱打上「小众」的Tag,要我说,真正小众的目的地或是旅行体验,可能从书里找更靠谱。

所以趁着假期,想给大家推荐6本和旅行有关的书,每本书里都有自己的旅行哲学。

01美国作家眼里的中国

这本书的书名和副标听起来真的会劝退一部分读者,但相信我,它的阅读体验非常轻松愉悦,是愿意一口气读完的那种书。

《寻路中国》记录的是作者何伟在21世纪初自驾中国的见闻,一共3条线。

从北京出发,沿着长城走,一路开到了内蒙古居住在北京怀柔三岔村,和当地村民一起生活自驾到南方工厂,记录老板、打工人几年间的心路历程

比起路上的风景,何伟更多地在记录和人交流的过程。他在丽水遇见专门给工厂表演的走穴马戏团,听他们说工作背后的心酸;他在三岔村认识一个靠农家乐致富魏姓村民,见证了他由此走上仕途的过程;他在工厂认识一个老板,传授给他的办事要领是事后原谅要比事前许可容易得多。

那些年,处在巨大变化之下的中国,魔幻的场景随时都在发生。而何伟遇到的那些故事也只有在当时的年代背景下,才能成立。对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是补习过去;对经历过的人来说,读这本书时常有会心一笑的时刻,那是多么陌生又熟悉的画面啊。

早些年网上流传一句话:旅行就是从自己生活的地方到别人生活的地方。其实也没错,看看别处的人都在何如生活,也是旅行的趣味之一。

02日本背包客的故事

《深夜特急》写的是作者泽木耕太郎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变成背包旅行客的真人真事。书籍出版后,日本电视台买了版权把他的这段经历改编成剧,旅行杂志也开始推荐泽木的旅行路线和旅行风格。

*剧版惊现E神

泽木的目标是把旅行当作一件无意义的事:“不是为任何人,也不是为了增加知识,探讨真理或做报道,更不是热血沸腾的冒险,我只是想做一件毫无意义,任谁都有可能但只有异想天开的家伙才会去做的事。”

是啊,上班族会羡慕50多岁开车环游中国的阿姨、B站上从大城市辞职去小镇开咖啡馆的UP主、在三亚后海生活的浪人,我们缺乏的并不是做这些事的条件,而是踏出第一步的勇气,敢于反主流的勇气。

书一共有三册,从香港到伦敦,六角钱的天星小轮船票暴露了作者出行的年份。泽木可能是日本最早的背包客,他睡廉价的宾馆,也在车站打地铺。他的旅行乐趣不在硬件上,而在对自己心灵的探索。

泽木除了描写风景和见闻,也经常有价值观的输出,他称旅行为「人生的缓刑」。有时候出行并不需要理由,只是想要逃离眼下的困境,呼吸一点陌生又新鲜的空间。

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说,攻略看得太多并不会让一场旅行的体验变得更好,反而有点焦虑玩不过来。

我们已经在越来越多的事情上追求意义,那么在旅行上不妨多一点任性,不必处处跟着攻略走,偶尔也Freestyle一下。而《深夜特急》表达的正是在旅行这件事上的反内卷态度——看到什么都是收获。

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像泽木一样把人生都装进自己的背包里,那么看看他写的书也是能过瘾的。

03超硬核的火车旅行

眼下火车这种出行方式好像又开始流行起来,中国铁路上个月刚刚推出了「熊猫专列」,在火车上睡觉、洗澡、搓麻、玩游戏……干啥都行。

铁路旅行最大的魅力在于可以一直看风景,好的坏的,丑的美的,统统毫无保留地展示在窗外,终于有了一个放空脑袋的合理理由。而且每天醒来拉开窗帘,都是一个新的目的地。

作者保罗的原话是这么说的:“我感兴趣的是在晨光清醒之后的故事:从熟悉到有点陌生,到颇为新奇,到全然不识,最后置身于奇乡异地。重要的是旅程,而非抵达;是旅行,而非降落。”

保罗写这本书的契机是有天他发现从老家波士顿可以一路坐火车往南,经过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等国,最后抵达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

比起上面两位相对比较佛系的旅行者,保罗更像是一个探险家。在他眼里旅行不是度假般的享受,而是努力发现这个世界,遇到各种奇奇怪怪的阻碍反而是他所期望的。他遇见过暴力和屠杀、看到过爆炸、见证过贫民窟的生活,保罗展示的是旅行中不光鲜亮丽的那一面。

他的另外一大特色是超级毒舌,不留情面地批评或是讽刺他所遇见的人和途经的景点。保罗曾坐过的这些铁路如今有些已经废弃了,有些仍然在运行,还有一些变成了观光路线。

如果有朝一日恢复出境,我会很想重走那些路,对照一下作者当年的所见所闻。

海拔仅次于青藏铁路

合上书本以后,我保证你也会非常期待有一场属于自己的火车旅行。我帮大家整理了几条国内值得一坐的路线:海南环线、敦煌线(兰州-张掖-敦煌)、青藏线(西宁-拉萨)、雪国列车(哈尔滨-亚布力)、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看海看沙看草原看雪全都齐活儿了。

04真情实感的印度见闻

印度一直是好多旅行者想去又不敢去的目的地,有人说不危险快来吧,咖喱好好吃;也有人说恒河里飘着尸体,街上的公厕是半露天的,女孩可千万别来。

在不亲自去的前提下,多看一看别人写的游记寻找共同点是我能想到的最能接近真相的方法。但是有没有那么一本书,可以一次性就让我们直抵印度的深处呢?

有!《幽暗国度》的作者奈保尔身份很特殊,他是印度裔,出生在特立尼达,成长在英国。他并不喜欢印度文化,却又在父辈的教育中不知不觉中受到它的影响。

所以当奈保尔踏上印度的土地,从孟买开始旅行,眼前种种真相冲到这位异乡人眼前的那刻,他的内心是非常割裂的。

但也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割裂感,加上极其敏锐的观察力,让奈保尔笔下的印度更加生动立体。印度街头确实脏乱差,种姓制度确实依旧根深蒂固,但是为什么呢?你可以从奈保尔的思考中得到答案。

奈保尔笔下的印度带着很深的文学思考,如果只是想了解更多关于印度的风土人情,非常推荐大家看《我在印度的天》,作者是去印度教汉语的老师。书中描写的是在2年时间里,他通过身边的印度朋友、走访不同城市所了解到的最真实的印度。

05在浮世绘里看日本

中国有水墨画,日本有浮世绘。浮世绘盛行之初以美人画为主,后来拓展到风景题材,诞生了一系列传世名作。它的绘画风格甚至影响了远在欧洲的画家们,梵高就曾模仿过浮世绘作品。

*右边是梵高临摹的浮世绘

浮世绘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莫过于葛饰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而和北斋齐名的画家歌川广重的代表作则是《江户百景图》,里面描绘了多个19世纪东京非常繁荣的地方。

每幅画内容完全不同,很好地还原了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你可以理解为拆解版的《清明上河图》。我强烈推荐大家买歌川这本纪念版,第一,印刷非常精美,看画最怕印刷精度不高影响观感。

第二,每张图都有配解说,这些文字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浮世绘以木版画居多,所以解说也包括了对雕刻手法的解读,非常贴心。

第三,有画中场景的今日再现,这种穿越古今的对比还是很有意思的,甚至可以当作未来去日本旅游的指路书。比如骏河町(下一张浮世绘)当年是非常热闹的商业街,现在依旧保留着好几家创业于江户时代的老店,非常值得去逛逛。

总之,看完这张画,做个纸上的东京通没啥问题,还能给朋友讲讲某个地点的前世今生。

06换个角度看澳门

最近去澳门玩儿的人越来越多了,我想大多数人都不是第一次去,所以在吃东西购物之外,帮大家找了一个新的游览澳门的角度——建筑。

澳门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这个特点除了饮食当然也体现在建筑上。这里既有西式教堂,也能看到各种中式庙宇,还有其他外来宗教。

这本书就像是澳门宗教建筑的百科书,旅行者完全可以按图索骥,实体探访来自宗教和建筑的双重魅力。

除了告诉读者有什么,书里也会传达一些实用知识,比如怎么区分天主教堂和新教教堂、莲峰庙的历史、妈祖阁的信仰从何而来等等。在知道这些背景之后,游览景点时会多一种角度,多看到一些东西,让旅行收获加倍。

即使身体不在路上,心也可以在路上。我相信在书里汲取的知识和情感是可以反馈到下一次旅途中的。

看完书,等亲自踏上旅程相当于是给读的这本书画一个圆满的句号,真的非常有成就感。最后,如果你有什么关于旅行的好书分享,欢迎踊跃留言啊,今天我们以书会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