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非遗活起来文化火下去凝聚力量

原标题:海南:非遗“活起来”文化“火下去”凝聚力量促文旅高质量发展

文化成风化人,凝聚力量。近日,海南省旅文厅指导组织的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六罗村第37届村晚精彩上演,年味十足的“村晚”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愁、乡情,让农村文化广场真正“活”起来,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文化力量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近年来,海南省旅文厅发挥优势聚合资源,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让非遗传承和基层文化在全省遍地开花,人民群众获得越来越多的文化实惠。

加快公共文化工程建设

“现在的‘村晚’条件好多了,节目也越来越丰富,乡亲们看着心里都特高兴!”日前,儋州市六罗村的春晚圆满落幕,村委会主任邓少宏心中感慨万分。他告诉记者,年,一群六罗村的年轻人在农家小院办春晚,拉彩纸,点煤油灯,用粉笔画个圈当成舞台,村里简陋的条件无法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

年,海南省旅文厅、儋州市旅文局先后送上“大礼包”,拨款搭建乡村大舞台、篮球场、音响室等文体设施设备,村民们有了更好的休闲娱乐空间,“村晚”的节目也愈加丰富精彩。

六罗村是全省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海南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作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作。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省歌舞剧院和市民文化广场等相继投入使用。目前,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改扩建主体工程已完成,国家南海博物馆已建成运行,海南省图书馆二期,海南省非遗展示中心等重大公共文化工程正加快推进建设。

目前,全省形成了覆盖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行政区域,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重点,以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公共文化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健全,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海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整体推进、科学发展、全面提升的新阶段。目前,全省共有博物馆35个、公共图书馆24个、文化(群艺)馆23座、艺术表演场馆15处、乡村(街道)文化馆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个。

夯实公共文化发展基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南以时不我待的精神,贯彻落实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文化力量带动乡村振兴,为高质量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促进共同富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活动丰富文艺精品层出不穷

年春节期间,海南省旅文厅将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欢乐过大年·喜迎冬奥会——我们的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村晚”活动,鼓励引导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自赏的“村晚”,呈现广大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硕成果,

儋州市和庆镇六罗村与澄迈县瑞溪镇罗浮村被列入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村,在“村晚”系列活动中,除了有精彩纷呈的节目表演,还设置“写福送福区”“全家福拍摄区”“乡村达人”好物展区,充分让群众共享盛事。

“活动特别丰富,我带家人拍了全家福,还领取了乡村达人写的春节对联!”六罗村村民邓妮妮高兴地说,今年“村晚”集市装扮一新,添加了虎年和北京冬奥会的元素,年味十足。“海南乡村越来越美,文化活动也丰富,咱们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文化品牌引领,全省文化系列活动蓬勃发展。年举办的“海南省民间文化艺术季”活动,深入挖掘民间文化资源,琼剧、儋州调声、人偶戏、公仔戏、黎族竹木器乐、黎族剪纸、黎族陶艺、海南椰雕……海南各地民间文化璀璨绽放,极大丰富了百姓生活。

海南以“东西南北中广场文艺会演”“群艺大舞台”“海南原创广场舞大赛”等品牌群众文化活动为抓手,通过文化进社区、文化下乡、广场文化活动等形式,每年组织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活动上万场,带动广泛开展城乡文化活动。

年,全省各级文化馆(群艺馆)共组织文艺活动约次,举办展览约场,组织公益性讲座约场。全省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个,演出总场次达3.56万场,观众人次达.12万人次。“三个一”惠民演出共完成送戏下乡惠民演出场,组织省内优秀剧目进剧场演出59场,引进省外优秀剧目来琼演出场,扶贫、禁毒主题巡演场,组织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场。

春风荡漾花千树!体现海南风格、海南特色、海南气派的文艺精品层出不穷,如舞蹈《黎乡雨趣》荣获第十五届国家“群星奖”金奖;舞蹈《花帽新韵》获得第十六届国家群星奖;广场舞《请到天涯海角来》参加全国展演后,应邀参加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出。

年1月至3月,海南旅文厅将开展“文化惠万家·党恩暖民心”—年海南省“红色文艺轻骑兵”进基层活动,深入海口、儋州、五指山、屯昌、临高、昌江、白沙等市县,开展文艺演出、展览展示、政策宣讲、心理辅导、读书阅览、文艺培训等文化惠民活动。此外,还将在白沙起义第一枪旧址纪念园举行“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主题文艺演出,生动讲述海南红色故事,引导群众传承红色基因。

海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创作优秀精品剧目,深入基层、院校,如源头活水,从支流汇入奔腾向海,滋养海南文化热土,哺育群众文化发展焕发勃勃生机。

政策加持平台助力培育传承人延续非遗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经验智慧。目前,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多个类别。

近年来,海南深入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先后出台《海南省贯彻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意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深入推进《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定》相关立法工作和《海南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指导意见》编制工作。

海南省旅文厅委托第三方对全省的“非遗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专业调研,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等方式,对黎锦、沉香、椰雕等“非遗产业”进行摸底,全面评估了各项可市场化的非遗项目。

非遗传承,人是关键。海南建立了非遗保护三级名录体系制度,积极培养和发展非遗传承人。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2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82项,市县级以上非遗项目多项。其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于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省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名,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市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多名。

近5年来,全省各市县相关部门举办各类非遗项目培训班近期,为非遗项目积极培养非遗传承人。同时,统筹规划非遗整体性保护,先后认定海南省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村16个,鼓励和支持相关社区、群体和传承人群开展传承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非遗传承的实践力、动力和活力。

此外,海南还搭建海南非遗传播平台,鼓励非遗传承人利用直播、短视频平台进行传播,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现在很多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