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潜力大产业小散弱海南体育旅游如何把热

                            

今年北京冬奥会期间,看似与冰雪运动毫无关系的海南竟因为两大冬奥顶流多次冲上热搜榜。

冬奥冠军谷爱凌在社交媒体发布vlog直言特别想去海南。“我听说那里很暖和,还能冲浪,所以我觉得这个挺好玩的。”言语间,她对海南充满向往与期待。另一位冬奥冠军苏翊鸣的抖音号也记录着他在三亚冲浪的身影。

体育旅游日益升温,成旅游行业发展的新风口。记者曹志摄

凭借四季温暖如春的气候条件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海南成为多支国家、省市运动队伍的冬训胜地。马拉松、帆船帆板、冲浪、拳击……近年海南也成为各大国内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游客冲着冲浪潜水、跳伞蹦极、漂流骑行等来到海南,“体育+旅游”正成为海南旅游业态的新热点。

但是,面对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海南做好准备了吗?

热度“出圈”

海南体育旅游站上风口

上海姑娘小颜今年在海南过了个“乘风破浪”的春节。

作为一名户外运动爱好者,这已经不是小颜第一次来海南冲浪了。考虑到春节旺季三亚后海肯定非常热闹,她把这次冲浪之旅的目的地定在了一个“非主流”的地方——陵水香水湾。

“这里浪好,沙滩细腻,人也少,不会像‘下饺子’一样。”她说。

家住海口的罗子翟今年春节假期也和家人一起“打卡”了石梅湾、日月湾、后海等海南几大热门冲浪点。自从去年8月她在日月湾初次体验过冲浪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项刺激又自由的运动,短短半年间,她就跑了四趟日月湾,不为别的,只为冲浪。

在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像小颜和罗子翟这样为冲浪奔赴海南东南海岸的人成千上万。实际上,不只是今年春节,不只是冲浪,近年来,到海南潜水、跳伞、蹦极、玩滑翔伞的游客连年递增,体育旅游已成为琼岛旅游消费新热点。

自从去年8月罗子翟在日月湾初次体验过冲浪后,就爱上了这项刺激又自由的运动。受访者供图

在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王健生看来,海南体育旅游“火出圈”并非偶然。

据他分析,海南地处热带,长夏无冬,空气清新,又有山地、雨林、沙滩、海洋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年适合开展海陆空体育健身运动。海南也是一个旅游大省,潜水、马拉松、高尔夫等等“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业态在海南已存在20余年,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市场支撑。此外,随着国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加追求生活质量,消费处于转型升级期,外加近两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后,改变了人们的旅游消费心理,更加追求阳光、户外、健康的旅游生活,可以体验多种体育旅游项目的海南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国人出游的热门目的地。

“现在Z世代正成为旅游消费的主体,不同于老一辈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年轻一代更注重旅游生活的参与感、体验感,更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旅行体验,所以我们看到这几年各种极限运动、户外露营都成了时尚潮流,体育旅游迎来‘风口’。”王健生说。

美中不足

产业小散弱仍需“补课”

相较于迅速扩大的市场需求,海南的基础设施配套和体育旅游发展是否能跟上步伐?

去年在三亚后海的冲浪之行,给小颜留下的印象“喜忧参半”。喜的是冲浪氛围感好,当地民宿选择多,丰俭由人,但旺季民宿价格溢价偏高,而且,虽然后海的冲浪店很多,但专业正规的教练并不好找。

“有些店摆明就是卖拍照服务挣钱的,教得很敷衍,并不是在真心推广冲浪文化。”她认为,在这一点上日月湾要比后海好得多。

游人在万宁日月湾冲浪。记者曹志摄

已经在日月湾上过15节冲浪课的罗子翟对教练的教学水准十分满意,但和日月湾优质的浪比起来,当地的基础配套设施显得逊色不少。

“我们都把日月湾称作‘美食荒漠’,物美价廉的餐厅不多,每天冲完浪我们都要去附近的田新村‘觅食’。”她说,日月湾的民宿良莠不齐,除了冲浪以外,没有太多可供娱乐消遣的地方,住的时间久了难免无聊。

关于海南冲浪产业发展的美中不足之处,身为从业者的胡辰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年至年间,胡辰凯一直“驻扎”在三亚后海冲浪,年后他“转战”万宁日月湾,去年,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个冲浪“玩家”的他,在日月湾开了间冲浪集合店,希望能让更多人爱上冲浪文化,爱上海滩文化。

在他眼里,后海的冲浪业已经出现了恶性竞争的苗头。

“在后海,你甚至可以找到9.9元一节冲浪课的店。”胡辰凯告诉记者,后海地处海湾之内,浪况较小,新手上手比较容易,这也意味着许多水准不够的人也能当教练。而低价课的存在,挤占了真正靠知识、靠专业技巧授课的冲浪店的生存空间,同时也影响了游客的体验和当地的口碑。

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媒体上,也有专业教练和游客发文吐槽后海冲浪的“野教练”。冲浪作为一项极限运动,好玩,但也伴随着风险,若没有专业的教练引导,做好安全知识讲解,新手游客很可能会受伤甚至危及生命。

胡辰凯认为,从短期来看,海南需要规范冲浪行业管理,通过设立执业资格考评体系等方式解决教学人员质素参差不齐的问题。长远来说,教学只是冲浪经济的初始阶段,等冲浪在国内发展成熟了,当爱好者不再需要“入门”,而是追求体验感、挑战和乐趣时,海南应该要有成熟的配套、浓厚的冲浪文化氛围,成为他们逐浪的乐土,这才是长久之计。

不仅是冲浪,海南的潜水产业也面临类似的困境。

据王健生回忆,潜水进入海南市场已有约20年的历史,但可惜的是,在当时以观光游为主的海南旅游市场中,潜水多作为景点观光游的“加点”项目,沦为价格虚高、弥补观光游削价竞争的牺牲品,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不过,在体育旅游成为风口的现下,海南的潜水业获得了“重生”的机会。

但“重生”之前,仍有障碍需要扫清。

日月湾拥有高质量定点浪型和沙滩浪型,无论是专业玩家还是入门新手,都能在此找到冲浪的乐趣。记者曹志摄

潜水教练思行已有10年从业经历,在东南亚、香港、深圳等地都任教过,近几年因工作需要,来海南潜过几次水。

“无论是水底的生态环境,还是产业配套,在全国范围来看海南算是好的。因为疫情大家出不了国,就都到海南来了。”他告诉记者,目前海南潜水主要还是面向观光体验的游客,而非潜水爱好者。例如蜈支洲岛、亚特兰蒂斯等景区,承接旅行团生意,客源稳定,接待潜水爱好者这类“散客”的独立潜店这两年虽然多了一些,但利润空间有限,与国外潜水行业的生态截然不同。这或多或少也与国内开设独立潜店手续复杂、门槛较高有关。

“除了工商执照,开潜店需要办理的海域使用证、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行政许可等,比较复杂,成本也相对较高。”他说,相较于国外潜水产业成熟的海岛来说,海南现在提供的配套服务也不够齐全,尤其是出海的硬件。比如潜水出海的船只使用还存在“灰色地带”,因为“养”一艘船的成本高,正规的潜水船较少,潜店往往会租快艇出海,稍有风浪就容易晕船呕吐,部分经营者还会租借渔民的渔船出海,存在安全隐患,发生事故后追责也不容易。在性价比方面,海南潜水与东南亚相比不占优势,同等硬件条件和服务水平的船宿价格会高出数倍。

“小、散、弱,没有形成全产业链和全消费链的闭环。”针对目前海南体育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王健生总结概括道。

科学引导

“量身”布局促产业健康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疫情为海南体育旅游发展带来“窗口期”。但当国际旅游恢复后,海南如何与国际知名的体育旅游目的地竞争,留住旅客,留住这些体育运动的发烧友?王健生认为,首先要从规划入手,各市县政府应当“吃透”国家支持海南打造成国际体育旅游目的地的政策和规划方向,科学引导支持市场主体有序发展,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撑。

今年春节7天假期,万宁日月湾凭冲浪引来11.55万游客。受访者供图

“在新的起跑线上、新的市场机遇面前,在旅游市场细分、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政府科学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定要把准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按市场规律行事。”王健生认为,这也考验着海南各级政府的执政智慧和执行力。此外,海南应善用自由贸易港免税、免签证等特殊政策优势,加快打造国际体育旅游目的地;吸引体育赛事落地时,应以此为契机对相关产业进行系统引导规划,完善配套,延伸产业链,将“昙花一现”的赛事转化为长久的产业发展动能。

三亚学院体育学院教授张善斌表示,目前国内的体育赛事旅游产品,多针对小众高端旅游市场,但其内核仍然是赛事文化体验。对海南本土赛事进行开发,可以省去“高大上”的国际游览所需支付的高昂成本,为游客提供大众化的赛事旅游产品。

“在开发海南体育赛事旅游产品过程中,要时刻把握‘文化体验’这一核心,基于海南赛事资源和旅游禀赋,把碎片化的赛事旅游产品进行系统整合,打造出明星产品。”他建议海南可结合赛事特质,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开发个性化的体旅产品。此外,海南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可考虑在保持民族文化原真性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旅游者的消费偏好,将海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赛事文化相融合,开发出如竹竿舞大赛等趣味赛事,可以为游客带来多重文化体验,这也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

不过,张善斌也认为高新科技与人才是智能化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助推器,高效的团队、热情的服务、科技的创新也是体育旅游发展系统的重要条件,以海南现有的体育旅游人才储备,尚不能满足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海南在依托自贸港人才引进政策招才引智时可注重培养赛事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为进一步推进体育赛事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此外,还应依托信息化、大数据的优势进行旅游管理及综合效益评价,并充分考虑全域旅游各主体(如各企业、部门、居民等)利益,建立科学、有效的收益分配和补偿机制。

胡辰凯则认为,政府在进行产业规划和招商引资时,应充分理解每种体育旅游项目背后的文化,如此一来,才能在招商时作出明智的选择和判断,引进更合适、更能创造价值的业态。

“以日月湾为例,完善基础配套时,不是引进大品牌连锁门店就一定合适,有特色、能展现沙滩文化、冲浪氛围的店会更具吸引力。”他说。

“海南可以差异化发展,用特色项目‘揽客’‘人无我有’才有竞争力。”思行建议海南与国际知名的体育旅游目的地竞争时,若自然资源和性价比不占优势,可以另辟蹊径。比如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在三亚种珊瑚,这类珊瑚保育项目未来可考虑与潜水产业相结合,吸引潜水爱好者参与海底“植树造林”,共同打造“海底花园”,既有利于环保,又能让热爱海洋的潜水员收获一份特殊的体验。

来源: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3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