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一个被颜值耽误的人文宝岛

初春,当北方地区正遭受“倒春寒”的困扰时,有一批人早已做好“逃跑计划”,飞到祖国南端的热带岛屿——海南岛,赴一场南国春光。

椰林、沙滩、美食……日暖风轻的海岛时光到底有多美好,从苏东坡晚年被贬海南后道出的“海南万里真吾乡”中,便能知晓。

万宁石梅湾

四面环海的海南,除了有绵长浪漫的海岸线,还有热带雨林等自然风光,更有市井烟火、民俗风情。

走下来以后你会发现,海南多的是你不了解的事儿。

03:35

海风拂面,雨林成片

来海南看海,是一个必选项,全岛长达千米的海岸线,足够令人心动和尽兴。

如果喜欢繁华、想要度假,就选海南东线。走完一遍东线的海,我们一致认为:万宁值得一去。

距离三亚一百多公里的万宁,名气虽比三亚弱些,但景色丝毫不逊色。万宁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冲浪圣地,也是这两年综艺节目的热门取景地。

水清沙幼的石梅湾

位于万宁的石梅湾,由两个形如新月的海湾组成,碧海银滩长达六公里。蓝天流云,白沙碧海,秀屿奇石,这里的海水在东线海岸中,可以称得上是最为清澈湛蓝的。

碧海中奇石林立

除了石梅湾,万宁还有日月湾、山坎弯、神州半岛等,有机会的话,不妨选择自驾或骑行,随心出发,随意停留,慢慢挖掘万宁神秘又迷人的海岸线。

西线的海,对比东线,又是另一番风韵。

位于东方市的鱼鳞洲,海面波涛翻滚,岩石多姿,岸上灌木铺地,山花烂漫。这里的海滩并非是细沙,而是小粒的石子,光着脚走在上面,除了松软还有些许的刺痛。

黄昏下的鱼鳞洲沙滩

日落黄昏时,霞绯映海,白浪逐沙滩,孩子在水中嬉闹,大人伫立思考。此刻,还有什么是比在海边看场日落更抚慰人心的呢?

如果你以为海南只有海,那就错了,海南不止有海,还有大片的热带雨林。

想爬山、看热带雨林景观、呼吸高浓度负离子,到海南中线走走就对了。

横亘于海南岛中部的五指山,为海南第一高山,是全岛海拔最高处,最高峰海拔有米。由于长期受自然因素的强烈侵蚀切割,山峰此起彼伏,成锯齿状,形如五指,故名“五指山”。

从观景台眺望,五指山的轮廓清晰可见

穿梭在五指山水满河的热带雨林景区,空气中充满了一种独特的树脂香味,令人心神舒畅。

越往林区深处走,就仿佛走入了“天然的植物王国”。景区内古树参天,藤萝密布,奇花异草随处可见。

沿途可以欣赏到榆林世界里的“绞杀”、寄生的“鸟巢蕨”、“崖姜”等空中花篮、茎花茎果、板根等热带原始雨林特有的典型景观。

热带雨林特有景观

顺着叮咚的溪水声走,藏匿于雨林间的是五指山的源头山泉,泉水清澈沁凉。

五指山水满河与昌化江的水源都是由原始森林中的山泉水汇聚而成,从五指山水满乡发源,最后进入昌化江。水满河被称为五指山的“母亲河”,孕育了此地世代的劳动人民。

流水潺潺的昌化江源头

市井烟火,惬意生活

来到海南,如果只流连于山海景色,自然是要错失许多。海南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才是它的一抹亮色。

在海南街头,到处都能看到热带的专属景象。

不夸张地说,海南人手一辆小摩托。驻足在十字路口观察,当绿灯亮起时,一排排的摩托车齐齐发动,这画面颇有“叱咤风云”感。

十字路口处,壮观的摩托车队

在儋州等地,还有很多改装的载客三轮车,左边为司机的摩托车主体,右边为新添的客座,一车能坐3-4人,司机多为当地的中年女人。

车多,方便,价格实惠,这让人很难不爱上,乘车时要是觉得阿姨们喊出的价格过高,还能和她们来一场battle讲价。大多数阿姨最终都会屈服,然后骂骂咧咧地接下这单,着实有趣。

儋州当地特色三轮车

不过,要想体验地道的悠闲慢节奏生活,还得品品当地特有的“老爸茶”。

老爸茶,即大众茶,海南民间把上年纪的人称作“老爸”,所以这种大众茶也称作老爸茶。常常设于老城区小街巷中,有的在室内,有的在室外,也有的在路边。

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老爸茶”

海南常喝的茶种有海南绿茶、水满茶、苦丁茶、香兰茶、八宝泡茶、鹧鸪茶等,点一壶茶,再配些小点心,经济又实惠。相比于广东的“早茶”,海南的“老爸茶”更添一分“江湖气”。

茶客大多都是有闲情的中年男人,当然也偶有年轻人和女人。在某个悠闲的下午到晚上,无需提前约定,在街头巷尾相逢,一句“走,吃茶去。”,大家便往茶店里钻。

茶店内生意火热

茶店中,往往人头攒动,烟气缭绕,声浪汹汹。“喝茶”在这里不仅是喝茶,还是一种交流、沟通的形式。上到天文地理,下到家长里短,没有什么是老爸们不能聊的。

而老爸茶中最为灵魂的一项,就是彩票。侃完各种国家大事后,是时候到聊天的高潮时刻了——研究彩票!在茶馆里,不少男人都会边看手机边刮彩票,虽说运气不是时时有,但人生嘛,有个盼头总归是不错的。

潇洒自在的“老爸们”

在店内待久一点会发现,这里很少有行色匆匆或忙碌之人,这儿的大部分茶客对时间是没有概念的,一杯茶、一包烟、一份点心,他们就能坐上一下午。这里没有人关心“明天到底会如何”,只在乎此刻是否消愁和快乐。

很多外地人,把这一现象解读为:老爸茶是“闲人”“懒人”消磨时间的地方。但那又如何,老爸们只会一笑置之,转身继续扎进自己舒服的茶点时光。

除了有闲散惬意的老爸茶,海南人还有一种羡煞旁人的快乐:遍地是美食。

作为一座椰岛,挺拔秀丽的椰子树,街边小店堆放的青色椰子,是海南常见的景观。清甜的椰子水,是海南人钟情的消暑快乐水。

海南人的快乐椰子水

在炎热的天气里,手捧削开一小口的椰子,吸溜一口甘甜的椰子水,燥热悉数消散。喝完汁水要是觉得不够尽兴,还可以把椰子剥开两半,继续享受香甜爽口的椰肉。

椰子水和椰肉都不足为奇,“椰宝”才是罕见的美味。椰子放久变老之后,便会发芽,而此时椰宝开始在椰子内部形成。剥开椰子后,椰心处雪白又有点褶皱感的白球,就是椰宝,小椰宝甜脆滑嫩,大椰宝蓬松绵软。

诱人可口的椰宝

与椰子一样,有着同样曝光量的街边“零食”,还有槟榔。海南省的槟榔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占到了全国的99%,所以,海南人想不吃槟榔都难。

在街头随便走走看看,就能发现大家对槟榔的爱有多深。很多当地人的嘴里总是不停地在咀嚼着什么,一副津津有味的模样,再仔细一看,男男女女满嘴乌红,像抹了口红似的。

让海南人欲罢不能的槟榔

两年前,槟榔的价格大概十几块一斤,现如今已经涨到五十块一斤,我们买了三个普通大小的槟榔果,就花了七块五。

新鲜槟榔口感酸涩,所以吃的时候会搭配上蒌叶,再刷上一层贝壳粉,把切成小瓣的槟榔包进叶子里,折成一个小三角送入口中。第一次尝试的人,嚼上几分钟可能会有头昏脑热感,俗称“上头”的感觉。

生吃槟榔必备配料:贝壳粉和蒌叶

由于海南的天气实在太热,大家都习惯昼伏夜出,太阳下山后,属于海南人的狂欢夜生活正式开始。召集三五好友,飞奔向热闹的夜市,吃顿烧烤,嗦顿粉……

海南人丰富的夜生活和美食

在七荤八素的口腹之欲得到满足后,再吃上一碗冰爽料足的清补凉,这样的畅快感直触灵魂。海南人的快乐你根本想象不到!

临海而居,向海而生

南海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天然的渔场。海南岛沿海渔民,亦因海而生,世代滨海而居,靠海吃海。

来海南,去体验一下独特的渔家风情,绝对会收获匪浅。

凌晨6点,东边尚未吐白,儋州市白马井中心渔港,已经乌泱泱一片人群。沿途,有的小型三轮车、长板拉车已经装满海货,赶着运去各地的市场。

天未亮,码头已忙碌不停

戴斗笠的女人们在装满鱼货的篓筐间穿梭往来,叫卖声、还价声不绝于耳。这些在当地被称为“渔婆”的女人,是清晨码头上的“主角”。

“大海承载男人的光荣与梦想,码头记录女人的辛勤和汗水。”几百年来,白马井渔港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分工模式:男人们负责出海捕鱼,驾着渔船满仓归来后,岸上的工作就交接到女人手上。

“渔婆”头戴尖顶或圆顶的竹编斗笠,用布巾捂着半边脸,脚穿各色水靴,肩挑扁担与箩筐,卸货、分拣、买卖,由此开始一天的生计。

“渔婆”也会按佩戴的斗笠形状分工,据说尖顶的是挑担苦力,主要负责卸货;圆顶的主要负责接洽渔船、分派发货;元宝型的则是负责交易的老板娘。

勤劳淳朴的“渔婆”

刚上岸的一箱箱海货,让人眼花缭乱,很多更是叫不上名字。除了大部分的渔民,也有不少赶早来买海鲜的本地居民,天亮前会越来越热闹。

这里海鲜新鲜、多选、便宜,像皮皮虾25元/斤,鱿鱼12元/斤,不少人手里左一袋右一袋,满载而归。

附近居民陆续来挑选鲜货

在海南东南部的陵水黎族自治县,则能体会另一番独特的渔家风情——疍家渔排。

关于“疍家”起源有多种说法,比较普遍的说法是,他们长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在风浪面前无依无靠,生命脆弱如鸡蛋,故称为疍家,也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

在陵水县的新村港,就有一群在海上飘荡的疍家人。相传17世纪乾隆年间,他们划过汹涌的琼州海峡,沿海南岛东岸南下,迁移至此已超过年,他们世代生活在大海上,靠捕鱼为生。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当地较早一批疍家人开始尝试网箱养殖后,他们才告别以船为家的“海上漂”生活,开始将生活向岸上转移。

正在撒网捕鱼的疍家人

新村港宽阔的海面上,一个个渔排相接绵延数里,一幢幢红顶木屋在粼粼波光中漂浮,大大小小的船只在阡陌水路中穿梭,这里宛如海上村庄。

航拍下的疍家渔排,蔚为壮观

由于疍家渔排紧挨着南湾猴岛景区,很多疍民除了出海打渔、网箱养殖外,还把自己的渔排改造成旅游餐厅,供游客来用餐和参观,如此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提高。

疍家渔排与现代城市的“魔幻”对比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疍家人选择登陆上岸,在岸上工作生活。听当地疍家渔民说,现在老人和小孩已经几乎不住渔排了,还有些中青年会住在渔排上打理养殖的水产。

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的疍家人,很多生活习惯和文化都在慢慢成为历史。

少数民族,多样文化

虽说海南是我国最年轻的一个省份,但岛上的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彩。

据考古史料证明,二万年前,海南岛已经有人类活动的历史。黎族先民是海南岛的最早居民,而后有汉族先民、回族先民、苗族先民迁移来岛,成为了4个世居民族。

截至年,少数民族人口万人,占全省总人口18%。有少数民族的地方,就有多样的文化,我们此行着重了解了海南当地的黎族和回族。

黎族风情剪纸

黎族源于百越族的一支——骆越,自远古以来一直繁衍生息在海南岛上,因语言、服饰和居住等差异,分为哈、杞、润、赛和美孚5个方言。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三亚市、五指山市、东方市和乐东、昌江、白沙、琼中、保亭、陵水等6个自治县。如今,海南的黎族人口约万人,是海南最大的少数民族。

黎族传统民居多为茅草屋。相传黎族祖先当年乘木舟登上岛时,由于没有栖身之地,就将木船翻到过来居住,为纪念祖先,黎族后人就仿照船型建起了茅草屋。船型屋以泥巴和稻草为墙、茅草盖顶,厚厚的茅草一直延伸到地面,犹如一艘倒扣的船,故称之为“船型屋”。

黎族船型屋

随着时代发展,现在黎族人已经不住在“船型屋”,搬迁到新建的现代民房。东方市白查村,是海南保存最好,规模最大,历史最久远的黎族古村落,在这里还能看到“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81间船型屋和8间谷仓。

东方市白查村黎族船型屋

黎族精通纺染织绣技术,在保亭县槟榔谷,有许多传承着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黎族老人。使用腰机织布时,老人席地而坐,双脚踩住织机经线棍子的两端,拉经线,投纬线,用木刀打紧经纬,织出各种花纹图案,让人叹为观止。

正在用腰机织布的黎族老人

至于黎族人祖先氏族的标志——黎族文身,现年轻女子已经不再文身,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身上还有。

黎族老人腿上的文身

在海南走访了多个黎族聚居地,我们发现黎族现在的生活,已经融合了许多汉族的习惯,保存较好的传统,还有图腾崇拜和三月三节。

黎族的祖先在黎语中叫“袍隆扣”,意为“大力神”,“大力神”就是黎族图腾中的人物,是黎族文化中是常见的符号,在五指山等地的建筑上随处可见。

黎族图腾“大力神”

而到了每年的三月三日,就是黎族人的盛大节日。在这天,黎族人会身着盛装,带上竹筒香饭,挑着山篮米酒,汇集一起祭拜始祖,或到各地的三月三广场相会、对歌、跳舞、拔河等来欢庆佳节。

回族,也是海南的世居民族之一。三亚回族的来源与海南其他族群迥异,也与内地回族不同,而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很大关联。

西汉以后,沿“海上丝绸之路”乘船来华贸易的波斯、阿拉伯穆斯林在海南休整或避难滞留,形成海南的回族雏形;宋末元初,忽必烈元军南征越南中部古国占城,占城大批回族跨海避难,移居海南岛;还有一小部分回族由中国内地迁居而来。现在的海南回族主要聚居在三亚市天涯区的回辉村和回新村,人口约1.4万人。

在回辉村和回新村溜达后,发现这儿的回族传统保留得较好。街上的回族女人,都戴着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点的头巾,偶尔也见到戴着小白帽的男人。

戴着各色头巾的回族女人

另一个特色,是两个村内回民进行礼拜的场所:六座清真寺。当地回民信奉伊斯兰教,坚守教规、戒律,他们依从《古兰经》每日礼拜5次,按时太阳运行的轨迹分别是:晨礼、晌礼、脯礼、昏礼、宵礼,然后每周五集中在清真寺做“主麻日”。

回新村清真南寺

海南回族靠海生活,他们世代以打渔为生,男人负责出海捕鱼,女人则负责沿街叫卖。随着三亚旅游业的发展,家家户户也开始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经营活动,开起各式的小店。

热闹的回新村海鲜夜市

晚上的回新村海鲜大排档热闹熙攘,各地游客来此购买海鲜、吃烧烤。回族不喝酒,但是当地的回族饭店老板,会开一个小铺子,提供酒水给汉族人。

村内的路边还有很多卖海南美食特产、卖珍珠水晶玉器工艺品等小店,他们开店大多使用的是自己的房子,所以不用交铺租,没有租金压力。

回新村内路边的饰品小店

除此以外,村内的出租屋业务也非常繁荣。三亚这边有很多“候鸟型”的北方人,回民村里的北方人,一般都是从新疆、宁夏、甘肃来的回民。我们了解到60平米的一室一厅,半年租金元;90平米的两室一厅,半年租金元,价格相对较适中。

村内独具风格的出租房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第一次接触少数民族时都十分谨慎,生怕自己的言行有所冒犯。但我们此行在海南接触黎族、回族人民后,印象和感受大有反差。

其实这里的少数民族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闭塞排外,他们热情又包容,而且现在很多生活习惯都和汉族无异,大家和谐相处,共谋发展。

下次来海南,除了拥抱碧海青山,记得也探探隐藏在大海环绕中的淳朴人文。

最后,除了之前提及的各种,海南还有一个“最大”的人文特色——处处都是东北人。

每年冬天,他们收拾行囊飞来海南过冬,等到来年夏天又飞回东北避暑,有关于这个“候鸟”群体的故事,将由小鹰财经社后续推文“东北人在海南”细细道来。

-转载合作-

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393.html